趋势 | 2021年,我国建筑固废市场将突破1200亿元,再生骨料产业崛起!
趋势 | 2021年,我国建筑固废市场将突破1200亿元,再生骨料产业崛起!
目前,我国大宗固废累计堆存量约600亿吨,年新增堆存量近30亿吨。今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科技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财政部、自然资源部、生态环境部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农业农村部、市场监管总局、国管局十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“十四五”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,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推动生态文明建设,促进高质量发展。《指导意见》指出,鼓励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的应用。
中央十部门《指导意见》是指导2021年到2025年间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纲领性文件,《指导意见》的发布,将大大推动建筑固废资源化制备再生骨料产业的发展!
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强,以及政府一系列文件的发布,建筑固废行业成为了近年来发展的热门行业,2020年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,部分专家认为,将这些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再利用,可创造万亿价值。2021年中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有何种变化?建筑固废制备再生骨料的热点、痛点在有哪些?
2020年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
2016年2月,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》,首次明确提出,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,基本建立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的时间表。2017年5月,《循环发展引领行动》,到2020年,我国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要达到13%。

2021年中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分析
在政策以及规划的推动下,为深入贯彻落实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,全国各地也开始兴建或规划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,积极开展建筑垃圾减量化、资源化、产业化布局。然而我国建筑固废领域也存在着诸多特点与不完善的方面。
中国建筑垃圾处理日趋严格,专利技术发展迅速
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技术专利申请数量较少;直至2000年,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开始迅速增加。尤其是2017年后,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的影响,有关建筑垃圾处理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大幅提高。
据前瞻在专利信息服务平台Soopat统计,2020年为2678项,截至2021年4月,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共892件。这也意味着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设备及产品不断推陈出新,行业的技术发展将非常迅速。
注:2018年专利申请数量为1806项。
中国建筑垃圾处理相关专利集中度低
从建筑垃圾处理行业技术专利申请人来看,在申请数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及单位专利申请数量均较少。其中,排在前三名的北京工业大学、新乡市振英机械设备有限公司、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的专利申请数量均在100一下,分别为86项、77项和63项。整体来看,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技术专利集中度仍处在较低水平,申请单位分散。
中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市场空间较大,未来前景可观
为了做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,现今建筑垃圾资源化已被国家列入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,目前,全国很多地方都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给予大力度扶持,投资建筑垃圾处理项目以及相关产业发展广阔。按照每吨建筑垃圾的运输与处置收入在35元左右进行初步测算,2020年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。
相较于我国巨大的建筑垃圾产生量,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行业空间远远还未发挥,若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可达到欧美、日韩水平,将这些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再利用,可创造万亿价值。
根据测算,我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35亿吨以上,而且中国的建筑垃圾存量已经超过200亿吨。在过去的50年里,中国已经生产了至少300亿立方米的粘土砖,这将在未来转化为建筑垃圾。怎样处理这些伴随发展而来的“副产品”,当然是走资源化之路。但遗憾的是,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不到5%,德国、韩国等国90%以上的资源化利用率,确实很尴尬。
近几年,我国每年建筑垃圾的排放总量约为15.5亿吨-24亿吨之间,占城市垃圾的比例约为40%,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。长期以来,因缺乏统一完善的建筑垃圾管理办法,缺乏科学有效、经济可行的处置技术,建筑垃圾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,便被运往市郊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,存量建筑垃圾已达到200多亿吨。2017年我国产生的建筑垃圾约为23.79亿吨,但其中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仅有1.19万吨,到2021年建筑垃圾将达到28亿吨。如遇严重地震灾害,则产生量更多,仅2008年汶川大地震一次产生的垃圾就高达3亿吨。
建筑垃圾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:旧建筑拆除产生、新建筑施工产生以及建筑装修产生。从2017年我国建筑垃圾的构成分布来看,旧建筑拆除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占建筑垃圾的58%,新建筑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占36%。由此可见,建筑物的拆除阶段和新建筑的施工阶段是建筑垃圾的控制关键点。
随从中国旧建筑拆除面积和新建筑施工面积来看,中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市场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,2017年市场规模超过800亿元。若建筑垃圾维持着目前的增长量,2021年,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容量可突破1200亿元大关。
中国建筑固废资源化领域的痛点和难点
关于建筑固废资源化方面,中国砂石协会会长胡幼奕曾表达了对“两个概念”的看法:
1、关于“变废为宝”:固废是废弃的固体资源,其性能和使用,要比原生资源差很多。固废不是“宝”!
2、关于“放错了地方的资源”:人们永远不会把好的资源——放错地方!建议最好使用——善用资源,物尽其用。
胡幼奕表示,中外城镇化进程不一样!国外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有丰富的经验。德国、日本的循环型经济立法都立足于资源观,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为目的。中国在固废再生利用发展模式、配套模式上存在问题。固废处理要有无害化保障:首先是减量化;其次是资源化;再是无害化。固废资源化的关键是:减量、分类收集、运输、处理;开发再生产品,强制使用。目前,最大的问题是——再生材料应用端没有强制政策。
胡幼奕强调,要高度重视以下几个问题:
1、入口——源头,要有相对稳定的来源。
2、出口——利用,可转化不同的产品,得到用户的认可和使用。
3、经营许可——政策支持,目前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不完善。
4、资源化技术——目前的技术、装备能够满足。
入口问题不解决,固废再生企业是“无米之炊”;原生材料廉价,再生材料没有出路;没有强制政策,再生材料没有出路;建筑、道路等基础设施设计规范,要增加再生材料的应用。再生产品的出路不解决:固废资源化利用——难以形成闭合循环的产业链;固废资源化企业——道路就不会顺畅!